12月29日,《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报告》在第十一届中国慈善年会上发布。该报告由香港赛马会捐赠,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管理,中国慈善联合会、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历时五个月的深入调研,精心撰写完成。
本研究报告约20万字,聚焦于“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情境下社会力量的参与秩序”这一核心议题,全面梳理了社会力量参与救助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背景,分析了当前的发展现状,总结了主要特点,指出了存在的问题,对未来进行了展望。
报告指出,社会力量是中国特色应急救援体系的组成部分,是开展应急救援的辅助力量,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增量,角色日益凸显,作用不可或缺。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能定位不够清晰、缺乏有序参与机制、慈善资源效率不高等问题。报告基于社会力量的发展现状、使命诉求和自身特点,从灾害治理共同体的视角,提炼了包含“灾害—需求—参与—支持”四层的嵌套式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模式,为构建社会力量有序、高效参与救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。
报告将社会力量分为救援行动类、平台支持类和动员参与类三类,并详细阐述了各类社会力量的功能发挥和重要作用。其中,救援行动类社会力量凭借灵活机动、快速响应和深入灾区的优势,成为政府救援力量的有力补充;平台支持类社会力量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通过筹集资金、配发物资,为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;参与类社会力量则聚焦安全防范、提升服务保障,加强应急科普,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。
报告编写组负责人卢毅表示,这份研究报告不仅具有史料价值,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,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。(光明网记者 钟蕾蕾 逯成业 周雨涵)